业务咨询服务热线

0571-85368118

  • 科研云端

  • 电子邮箱

  • 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简介
    • 院长寄语
    • 治理体系
    • 组织机构
    • 资质信誉
    • 目标愿景
  • 新闻资讯
    • 本院动态
    • 媒体报道
    • 政策法规
  • 科研机构
    • 道路交通研究所
    • 桥梁隧道研究所
    • 地下管网研究所
    • 排水环境研究所
    • 轨道交通研究所
    • 科技研发中心
    • 设计咨询中心
    • 试验检测中心
    • 运维诊治中心
  • 科研平台
    •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浙江省市政行业协会
    • 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
    • 浙江省沥青学会
    • 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
  • 科技服务
    • 服务领域
    • 项目案例
    • 成果荣誉
  • 团队建设
    • 团队活动
    • 学习园地
  • 联系我们
    • 联系方式
    • 加入我们
    • 意见建议

最新新闻

  • 院务动态 | 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召开2024年半年度工作会议
  • 行业动态 | 浙江省市政行业协会市政管养专业委员会市政管养技术培训交流会圆满举行
  • 行业动态 | 浙江省市政行业协会市政管养专业委员会九届一次委员大会顺利召开
  • 行业动态 | 创新引领,共促市政管养领域高质量发展
  • 院务动态 | 闻“汛”而动,全力保障新安江水库泄洪期间桥梁安全
  • 行业动态 | 第二届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研讨会在浙江绍兴顺利召开
  • 暑期实习 | 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暑期实习招聘正式启动
  • 校招 | 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2023届校园招聘正式启动
  • 院务动态 |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 院务动态 | 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2023届校园招聘正式启动
  • 院务动态 | 我院当选浙江省沥青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及道路分会主任单位
  • 院务动态 | 喜讯!我院被认定为杭州市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
政策法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政策法规

提案选编 | 致公党中央:促进公共设施规范化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发布时间:2020/6/16来源:中国网(《议库》APP平台)作者:匿名

 2019-05-22 12:10

来源:中国网(《议库》APP平台)

编者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公共设施建设是体现城市品质面貌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指标,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对此致公党中央提出关于促进城市公共设施规范化的相关提案,建议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布局和建设,明确建设标准,突出人文关怀,打造有温度的公共设施。

问题

目前公共设施建设未与城市发展同步,发展水平普遍滞后,服务生产、生态、生活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成为影响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短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问题。

一是规划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城乡规划法》等法律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但缺少配套细则,对地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指导力度还不够。

除少数城市制定了公共设施专项规划或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制定相关规划,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缺乏整体上的规划安排,布局散乱、配套衔接不畅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是建设标准有待规范细化。公共设施领域建设设计标准宽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仅对公共设施类型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作了规定,没有可操作的建设规范或标准,许多地方公共设施建设设计的不合理现象比较常见。

三是运行维护机制有待优化。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设施类型及权属不清、设施数量及位置不清、设施运行状态不清的“三不清”状况,部分公共设施没有专项养护资金。

公共设施养护一般采用属地管理、“建养分离”的模式,建设和养护在项目管理的信息标准不一致、收集不到位,同一类设施甚至同一个设施有多个养护主体,易造成养护水平不一致、权责不清等问题。

养护操作缺乏标准化管理模式,大多通过凭人工判断运行状况,信息化程度不够、巡检数据不统一、巡检数据无法及时保存、操作流程不一致、异常情况无法有效预警。许多城市公共设施与市民实际需求脱节。

建议

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强化整体规划、全局统筹。建议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公共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要求、提高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力度,科学设置服务半径,推动公共设施合理布局和系统建设。

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布局和建设,提升体现人文关怀的公共设施友好度。注重配套衔接,明确商业区等各功能区的公共设施配建要求,及公共设施配套辅助设施建设要求,明确将公共基础设施智慧化纳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第二,明确建设标准,突出人文关怀,打造有温度的公共设施。建议主管部委牵头制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配套细则,从规范自由裁量权入手,加快形成公共设施设计权威、统一、可操作的国家标准。

打造精致公共设施、明确规划设计机构参与公共设施设计的资质门槛。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便利性、美观性等指标设置审查,列入政府公共审图范围。

第三,建立权责明晰、公众参与的运行维护机制。健全权责明晰的养护管理机制,构建主管部门督查、第三方维护的工作体系,保障公共设施养护资金投入,引导地方将公共设施综合建管交互平台纳入智慧城市系统。

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故障动态排查机制。梳理规划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养护方、使用方需求,逐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提高公共设施与市民之间的协调性。

设置市民向主管部门表达需求、提交建议、反映问题的通道,及时整理收集的信息并定期反馈办理情况,实现“公共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

  • 首页
  • 本院概况
  • 新闻资讯
  • 技术力量
  • 科研机构
  • 服务项目
  • 党建工作
  • 联系我们
© 2019 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电话:0571-85368118  传真:0571-85361298  邮箱:3389318716@qq.com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西文街368号三楼  
ICP证:浙ICP备17011150号-2 邮编:310005